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期刊
logo-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期刊

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期刊
logo_m-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期刊

    跳至中央區塊/Main Content :::
  • 關於
  • 投稿須知
    • 投稿須知
    • 審查流程
    • 編輯政策
    • 線上投稿
  • 編輯委員
  • 各期內容
  • 倫理須知
  • 訂購與聯繫
  • 人社中心
EN
人社中心
search
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
TSSCI 一級期刊
  • Home
  • 各期內容
  • 1997年4月《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第3期
  • Facebook
  • line
  • email
  • Twitter
  • Print
1997年4月 3期
測驗的建構:因素分析還是Rasch分析?
發刊日期/Published Date
1997年4月
中英文篇名/Title
測驗的建構:因素分析還是Rasch分析?
論文屬性/Type
研究論文 Article
作者/Author
王文中

頁碼/Pagination
129-166
摘要/Abstract

測量始於有個被測的變項或建構,根據對該變項的理解,測量的工具於焉產生。在教育或心理測驗中,我們利用試題和受試者所引發的反應,來評估對該建構的測量是否良好。要分析測驗的建構,需從理論上去澄清建構的特性、建構的理論、建構的影響,然後據此設計測量工具。在編製過程中,要力圖測量工具與建構理論緊密配合。有了工具(試題)之後,加以施測,從實證資料中尋找回饋,以修正試題品質、或探索受試者的反應情形,甚至進一步反省建構理論。這種實證資料的分析,有賴於Rasch(音譯為羅許)模式。當實證資料吻合Rasch模式時,我們可以宣稱測量已然進行。

基於這種測量的哲學,若用因素分析來探索測驗的建構,已經犯了邏輯上的錯誤。即使用驗證性因素分析也有困難,因為因素分析的基本單位就是等距的量尺。可是測驗的資料並沒等距的特性,頂多只有順序的特性而已。即使不是等距的資料,也都假設該資料已然來自變項。況且因素分析的結果取決於樣本,隨著樣本的變動,所得的因素結構會很大的變化。基於以上的種種缺失,因素分析不宜當作測驗建構分析的工具。在本文裡,我簡單比較因素分析和Rasch分析的理論,說明在測驗建構的釐清上,Rasch分析更為簡單而直接,並佐以兩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兩種分析方法的差異。

關鍵字/Keyword

學科分類/Subject
心理學, 教育學
Psychology, Education
主題分類/Theme

DOI
https://doi.org/10.7014/SR.1997040005
檔案下載/Download
全文下載
  • 關於
  • 投稿須知
  • 編輯委員
  • 各期內容
  • 倫理須知
  • 訂購與聯繫

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Tel: (02)2787-1816 Fax: (02)2788-1740 Email: srcsr@gate.sinica.edu.tw

© Copyright 2025. RCHSS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隱私權及安全政策版號:V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