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中心成立於 2004 年,整合當時院內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單位與計畫,成為執行跨領域研究、地區綜合研究,或提供學術服務的單位。換言之,在 2004 年以前就已經在中研院服務的同仁,每一位都會有不同的生命與職涯軌跡。
我於 1993 年夏季取得博士學位,春節時返台探詢教研職務的就業市場可能性時,經師長提點,才知道當時的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的政治組正在推展政治理論的研究。隨即聯絡組主任郭秋永先生,我們相談甚歡,我遂在畢業前提出申請,其後順利進入社科所服務。值得一提的是,耶魯大學政治學系同領域並同時畢業的江宜樺先生也一起受聘,可見當時的所長麥朝成先生在行政方面的幹練與嫻熟,能將兩位同領域的年輕學者一起延攬。
當時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各所的建置尚未臻完整,所以,社科所從原來的三民主義研究所改名後,經院務會議同意設置「組」的建制,包括歷史思想、經濟、社會(含心理)、政治,及法律等五組,後三者當時在研究院都沒有相應的所,故可說是為了社會科學建立各所而做準備。但這樣的發展方向在 1990 年代末期各單一學科的所逐漸成立時,人員流動造成組織的壓力,反而使那個時期的社科所充滿危機意識。不過,政治組則依據既定的規劃,每一、兩年就會對政治哲學或思想史的核心觀念籌辦大型學術研討會,成為國內外學者切磋琢磨的重要場域,我也結識了許多相關領域的學者。
當 2004 年人社中心成立時,我卻暫時離開中研院到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任教,或許與社科所後期的氛圍有關。雖然在政大的教學研究尚稱順利,但一年半左右時,中心主任章英華先生告知,由於空間有限,兼任人員無法再擁有單獨的研究室而需共用,並邀請我回來。
經過思考,的確還是喜歡純研究的環境,遂申請回人社中心,也感謝同仁的支持,順利回任迄今。之後陸續擔任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院本部學術諮詢總會副執行秘書,借調至科技部擔任人文司司長(2014–2015),並在 2017–2023 年擔任中心主任。
六年任內雖有許多挑戰,但並沒有遭遇不可解的難題。人社中心在之前章英華、陳恭平兩位主任的領導下,已經處理完組織架構的議題。我接棒之後,主要是通過預算的調整,創造中心內新興議題研究的資源,並鼓勵同仁積極申請科技部(國科會)或本院跨領域研究的相關計畫,增強跨學科研究的能量;同時積極協助各專題中心聘任優秀學者,以及中心成員的升等。我非常感謝張福建、賴孚權、蔡明璋以及張卿卿四位同仁先後擔任副主任,分擔了許多學術行政的工作,以及各專題中心執行長推動學術業務。比較值得一提的是,2020–2022 年的新冠疫情,中心在調研專題中心的專業建議下,很快地購置了內部公文的數位處理系統,使得行政流程並未因疫情的嚴峻而產生延宕。
巴洛克時期義大利音樂家韋瓦第有一首著名的協奏曲〈四季〉,描繪春夏秋冬的景象變化,人生亦復如是。我自 1993 年進入社科所與人社中心服務,迄今已逾三十年,主要的學術研究成果,都是在這個跨學科環境中完成的,也交到許多好友,同時盡一己之力於學術服務,不同的經驗彷彿歷經春夏秋三季。卸任中心主任後,回歸政治思想研究,雖然學術生涯已進入冬季,但自我期許在這個熟悉且喜愛的環境中,繼續做出有意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