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社中心成立二十年的今天,謹恭賀所有同仁二十年有成。據我所知,人社中心在這幾年,有許多優秀的資深及年輕學者加入。在此也敬祝人社中心日後更加順利發展,並獲得更高的學術聲望。
在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學術單位。它的目標很明確,是以從事不同科學之間的跨領域研究為主要任務。然而和其他相似的單位(事實上,國科會有一個完全同名的中心)不同的是,中研院人社中心並非一個平台,而是一個有自己的專任研究人員編制及龐大預算,以「研究」為主要任務的單位。換句話說,其他的跨領域研究單位,即使本身有研究人力,也是從其他單位合聘或借調的,並沒有(或極少)正編的研究人員,而中研院人社中心編制齊全,和一般的研究所或系相較並無差異,甚至超出甚多。不止如此,人社中心還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單位。它不但有豐沛的預算,充足的研究及行政人力,還有非常自由的研究領域上的選擇。我雖然已離開人社中心好多年,但回想在人社中心任職的那些年,自己有幸能在學術生涯的一段時間裡,自由的支配預算、人力和選擇跨領域研究議題,並組織團隊,仍覺十分幸運。加上當初由於人社中心在院裡是一個新的,並甫經重整的單位,彼時王汎森副院長在我擔任主任的期間,不但全力促成整合,而且對人社中心幾乎是無條件的支持及關心,這至今仍令我感激不已。而章英華先生在他的主任任內,制定了人社中心這個特殊單位的各種人事及行政的法規,讓中心後續得以在這基礎上全力以學術研究為主要任務,這也讓我衷心感謝。我之所以回顧這段已十多年的歷史,是因為很多新同事可能不知道他們兩位在人社中心的發展上的關鍵地位。
雖然人社中心擁有許多優勢,但跨領域研究單位不可避免的都會共同遭遇幾個困難,這些都和人才有關。首先,絕大數的博士畢業生,所受的都是單一學科的訓練。除非他在就學期間就對跨領域研究有興趣並下了功夫去鑽研,否則進了一個跨領域的環境,勢必要做一些調整。這不但包括研究議題上的,也包括新的研究方法的獲取。其次,跨領域的新議題隨著數位化的發展不斷出現,僅靠個人的力量來研究通常力有未逮。這就考驗一個研究者與不同領域的學者小至對話大至共組研究團隊的能力。前者常讓許多優秀的年輕學者,對加入人社中心裹足不前,寧可選擇加入較安全的單一學門研究單位。後者更是需要地利人和的條件。如何幫助有志同仁解決這些問題,是主任和執行長的共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