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代中以後,我就陸續參與了調查研究工作室與華人家庭研究計畫的團隊,二者於2002年納入新成立的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時,以合聘的身分加入,2004年再與原來的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整合成新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就順理成章又再合聘。蔡元培中心的同仁在轉型的過程中,並沒什麼心理負擔,可是社科所的同仁,感受的是久居的單位即將消失,心情較為複雜。在2005年7月接下中心主任之職,非我所預期,接到當時代理主任劉翠溶副院長的徵詢,心想許多社科所的同仁,都是多年舊識,自己或可發揮一些作用,於是有六年的時間算是實質專任於人社中心。
新的中心有六個專題中心和七個研究計畫,各有其特定研究任務和發展方向,怎樣建立穩定且讓大家都能安心研究的環境,應是首要。在探詢同仁的想法之後,邀請郭秋永先生擔任副主任,就一起與既有的行政人員盡協調與支援的心力。當時經費尚屬充裕,約聘助理的名額也不成問題,在逐步建立規章時,遇到新進研究人員員額的分配上的困境,如每單位都爭著聘用專任研究人員,就窒礙難行。提請同仁討論後,設定專題中心才能聘用專任人員,研究計畫則以原則以合聘人員為主。在每年只有一至二名額的限制下,仍在逐年協商下調配,才能順利推展。
空間上要容納這麼多的單位本就困難,幸好有些單位仍居舊址,有最多助理,還有電訪設備的調查研究專題中心,棲居於原先借用的蔡元培館。但在2009年前後,院方確定收回蔡元培館,頓時面臨嚴峻的空間難題。我想到,夾在前後兩棟大樓中間玻璃屋頂的中庭,多年漏水難以處理,圖書館的書庫亦面臨即將用罄的地步,因此提議前棟大樓和中庭改建計畫。這樣的改建會減少休閒空間,也影響同仁們的日常作息,但不得不為。有研究人員必須遷至後棟大樓的研究室,請副主任協調。接著爭取到院方預算,委請副主任全權督導改建工程,才有今日的樣態,歷時約二十多個月,我也快卸下最後的行政職務了。
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上,主要是參與家庭動態調查的推動,並關心調研專題中心的運作。為了不致有客卿的心態,在中心裡安排了個人研究室,以便日常工作,也盡量參加中心各項文康活動。那時家就住在院區附近,經常一早騎自行車上工,偶而會停放主任室。可能同仁們對此印象深刻,在我卸任時,收到贈禮,是我立像旁邊置有自行車的小模型,如今還擺在書房開放架上。退休時,蒙中心辦了茶會,收集的一些相片,讓我可以回味在人社中心十一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