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社科所改制為人社中心以來,已過二十年寒暑。身為人社中心的一個子中心,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所能動用的資源,或許不若其它政治學門豐沛。但在這段歲月裡,中心研究同仁們對政治思想領域的投入,以及前幾任執行長蔡英文、蕭高彥、張福建所積累的深厚基礎,讓本專題中心已然成為台灣政治思想研究的領航者。2014 年 7 月之評鑑報告,肯定「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是華語學界研究水準最高、最具學術影響力的政治哲學/理論研究群體之一,其研究成果與初步形成的治學傳統,不僅是台灣而且是整個華語世界的學術財富」。這二十年間,本專題中心所舉辦的大大小小學術活動,不僅帶動了國內政治思想研究的發展;同時今日任職於各大專院校與學術機構的政治思想研究者,多少也與本專題中心有著聯繫。以下,謹從研究成果、學術活動以及人才培育三個方面,回顧這二十年來本專題中心對政治思想研究之貢獻。
一、研究成果:從經典詮釋到跨域對話
本專題中心長期以來的研究重心有二:第一,關注西方政治概念與經典在其流傳過程中,產生的變化與詮釋差異,並推動跨界的比較政治思想史研究;第二,結合不同學科、不同研究方法之學者,推動跨學科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論研究。這二十年間,本專題中心研究同仁持續針對前述課題,在國內外頂級期刊發表論文;同時也有多人投入專書寫作,並有相當豐碩的產出。如已故研究員蔡英文針砭民主制度的《從王權、專制到民主:西方民主思想的開展及其問題》(2015);蕭高彥特聘研究員剖析西方共和主義發展與流派的《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2013),以及比較政治思想史巨作《探索政治現代性:從馬基維利到嚴復》(2020);曾國祥研究員探討儒家自由主義的英文專著Confucian Liberalism: Mou Zongsan and Hegelian Liberalism(2023);及陳宜中《當代正義論辯》(2014)、《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2024)等。以今日的學界狀況而言,發表大部頭的學術專著不僅耗費心力,也吃力不討好。然而,中心同仁前仆後繼的投入專書寫作,並不奢求洛陽紙貴的轟動,而是期許自己在政治思想研究領域,留下一些可供後繼者參照、徵引的足跡。
在質性研究之外,本專題中心亦積極推動跨方法、跨學科的交流,試圖讓學術訓練背景與研究關懷相異的學者有共同合作的平台。過去,人文社科內部的規範性研究與實證研究壁壘分明,缺乏對話。但本專題中心郭秋永與張福建二位研究員開風氣之先,在專題中心創立初期,便與政治大學選研中心合作「台灣的公民意識」調查計畫。透過電訪民調,該計畫多次探測台灣公民對 2010 年前後的重大社會與政治議題之意向;並從規範性理論視角,加以解釋此一實證研究所描繪出的現象。在政治理論學者與實證研究學者的同心協力下,我們舉辦了多場「公民意識」系列研討會,相關成果也兩度集結成冊,並交由人社中心出版室出版(分別是《公民與政治行動:實證與規範之間的對話》(2009)與《社會正義與公民意識:實證與規範之間的對話》(2018))。郭、張二位研究員先後退休後,該計畫由中心副研究員陳嘉銘以及助研究員陳禹仲接棒,更名為「台灣社會政治與道德價值」調查,合作對象改為中正大學政治系與民調中心,並擬與人社中心之調查研究專題中心進行合作。延續前人的努力,本計畫試圖透過經驗研究,由上而下檢視思想研究中的政治與道德價值與一般民眾價值觀的差異,並以歸納法整理出台灣民眾政治道德價值觀的主要架構。本計畫正嘗試引入網路民調,試圖更完整地探索與描繪台灣民眾的政治與道德圖像。
除了突破方法論上的壁壘,跨學科的合作也是本專題中心長期努力的目標。在本專題中心的合聘研究員中,便有法律(中研院法律所特聘研究員李建良)與歷史(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陳正國與副研究員藍弘岳)背景的學者。目前由蕭高彥特聘研究員主持、有 5 位中心同仁參與其中的中研院整合型主題計畫「帝國與文明」,同樣網羅了國內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之法律、歷史、哲學、社會等學科人才,並定期舉辦讀書會交換研究心得。此計畫目前進入第三期(前兩期由曾國祥研究員主持),並於 2022 年出版第一本專書《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由聯經出版)。
二、學術活動:走出象牙塔外
從事人文社科研究,很難不心懷社會。遺憾的是,政治思想研究工作者卻也常被貼上「不切實際」、「與社會脫節」等標籤。然而,如前所述,本專題中心長期致力於打破學科與方法上的壁壘,試圖讓思想/理論研究更貼近台灣社會。除此之外,我們也不定時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針對台灣民眾關注的環境、疫病、性別平權、國際情勢、香港劇變等議題,舉辦演講與座談會。近年,本專題中心尤其關注鄰近的香港在經歷政治動盪後,其政治制度與精神面貌之轉變。我們借重了中心特聘研究員陳祖為的專長,著手執行「劇變下的香港」研究計畫。祖為是國際知名的政治理論家,在 2023 年加入本專題中心前,其學術生涯有很長一段時間任教於香港大學,對近年香港的公民運動以及政治社會轉變有相當深入的第一手觀察。自 2023 年起,我們廣邀港台學者參與香港議題討論,並與民間獨立書店合作舉辦一系列「變化中的香港」講座,吸引了不少學子與民眾到場參與。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各界對香港問題的理解與重視,同時也使本專題中心能走出學術象牙塔,建立並深化與市民之連結。
當然,在舉辦一般民眾感興趣的講座的同時,我們也沒忽略中心的本業。針對當代重要思潮與思想課題,我們經常組織工作坊、讀書會研讀重要文獻,每年也會舉辦 1 至 2 場大型研討會。這些專業性、學術性高的活動,其成果多半會集結成論文集出版。這些年下來,我們先後出版了《現代性的政治反思》(2007)、《憲政基本價值》(2009)、《普遍與特殊的辯證:政治思想的探掘》(2012)、《公民社會基本觀念》上、下二冊(2014)、《政治思想新視域》上、下二冊(2021、 2023)(以上皆由人社中心出版室出版),以及《大國的想望》(2021,聯經出版)。此中,值得一書的當屬已故林毓生院士主編的《公民社會基本觀念》。在 2000 年前後,林先生有感於台灣大眾媒體、政治人物與一般民眾對當代重要政治觀念的誤用與濫用,他號召當時台灣、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青壯年學者,針對常見的政治概念(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與思潮(如憲政主義、共和主義、共產主義、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等),以及相關語彙在中文世界的流變,編撰一部通論性、科普性的辭典。雖然最終成品與林先生原先設想的科普辭典有些差距,但在今日看來,仍不得不佩服當時林先生的遠見。當年由林先生延攬投入此工作的學者,往後皆成為兩岸三地政治思想研究的棟梁;時至今日,這部集結一代人之力的心血結晶,仍然是有意釐清政治基本觀念的公民,以及有心投入政治思想領域的年輕學子的一部重要參考書。
2020 年起,本專題中心承接《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期刊發行的工作。這本學術性刊物創刊於 2002 年,主要刊載人文社科領域(不限於政治學門)的理論性文章。本刊前期由獨立的編委會運作,十多年下來已在學界累積相當聲譽。中心接手後,雖由季刊(一年四期)轉為半年刊(一年兩期),但發刊量減少並不減其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影響力。《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目前為國科會評比 THCI 與 TSSCI的第一級與第二級期刊,並在 2022 年榮獲國家圖書館「台灣學術資源影響力」政治學門第三名的殊榮。文章性質方面,除一般性論文外,亦有學術書評。這些書評多半是中心對外舉辦的書評會的成果。有時作者會針對評論者的論點,或在書評會上進行攻防,或撰寫回應稿。站在思想研究者的角度,聆聽與閱讀這些學術上的交鋒乃一大快事;對非思想研究從業人員而言,作者與評論人之間的過招,也能使其窺探當前思想學界主要論爭。
三、人才培育
上個世紀中期,行為主義革命風潮席捲歐美社會科學界。在這股風潮下,傳統的規範性理論研究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著重統計與數據分析的量化研究。一向以美國主流學術取向為依歸的台灣學界,同樣也深受行為主義革命之影響,使得政治思想/理論研究在政治學界有邊緣化的趨勢。值得欣慰的是,政治思想雖不若其它政治學次學門熱門,但在各大專院校的政治學研究所中,每年仍不乏對政治思想感興趣的學生。本專題中心同仁也多有在相關系所兼課與從事論文指導工作。對於有志於從事政治思想研究的研究生,中心同仁也會延攬進其國科會計畫團隊協助研究工作。
本專題中心另設有「博、碩士生獎助培育計畫」,以獎助金的方式資助政治思想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在培育期間,培育生有義務參與中心講座,並定期向其學術導師回報論文進度。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負責組織每月一次的交流會,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針對培育生當前的論文進度給予建議。每年歲末,中心都會舉辦「碩博士生研習營暨成果發表會」,並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擔任評論人,以檢視一年下來的培育成果。
經過長期耕耘,本專題中心在學術人才培育方面近年已經結出相當豐碩的果實。試舉一例,2020 年,中心舉辦了為期兩天的「民主與現代性的政治反思:蔡英文教授紀念研討會」。這場研討會是為紀念在 2019 年 10 月離世的蔡英文研究員而舉辦。會中與會人士除中心研究同仁外,多為國內學界政治思想領域的青壯學者。他們未必直接受過蔡英文研究員的指導,但絕大多數在求學時期都深受蔡先生文章啟發。許多已在各大專院校或研究機構任職,此前或曾任中心的研究助理或培育生,或是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曾在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
四、展望
未來,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除了精進比較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以及跨方法、跨領域的調查研究外,亦會持續針對國內與國際重要的政治社會議題開展新的研究項目── AI 技術對當前民主體制的衝擊即為一例。眾所周知,隨著 AI 技術的突破,我們即將邁入一個嶄新的 AI時代,AI 應用愈來愈加完善與多元。但此一技術是否有助於(或有礙於)民主政治的發展?它會幫助或削弱公民社會在政治議題上的思辨?以及,政府以 AI 技術進行治理,是否會挑戰甚至侵犯人民基本權利?針對這些問題,本專題中心從今年起著手執行「AI 倫理與政治理論」新興研究計畫,試圖從政治理論的視角釐清相關爭議。目前,本計畫主持人陳禹仲助研究員,以及協同主持人陳嘉銘副研究員,已開始籌組一個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小組。這二位新生代研究者樂於擁抱不同研究方法,不受學科之間的門戶之見所拘泥──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這或許是人文社科學者所應有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