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誕生於台灣中部人文之鄉雲林北港。十五歲上入校風民主的嘉義中學。先生邇後對民主議題投以深邃之關注,或早緣於此。1970年先生入東海大學歷史系,完成大學與碩士學位,醉心於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兵役期滿後回母校任教。1987年獲公費留學,負笈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轉治現代西方政治思想,師從大衛愛德華(David S. Edwards)。期間對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與麥可歐克秀(Michael Oakeshott)用力獨深,為其日後學術之底蘊。1992年先生返國回東海大學繼續執教。1996年轉赴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並長期於東吳大學兼課講授西方政治哲學與民主革命理論至2017年退休。
先生一生優游於學術,出入於中國與西方政治思想,會通於歷史與哲學之間。其知識生命前期專心於中國法家政治思想,著有《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意義》。該書付梓迄今越三十年,依然有極高參考價值。在研治中國政治思想時期,先生業已著手翻譯、介紹西方現代政治思想,其中漢娜鄂蘭的《帝國主義》與《集體主義》時為知識界所熟知。自英國學成後,先生廣涉現代西洋諸家政治思想,浸浸然對現代政治思潮與現實形成獨特理解。2016年出版《從王權、專制到民主:西方民主思想的開展及其問題》,鉤沉西方現代民主理論的進程與理路,體大思精,為學界所重。先生形神俊朗,惟長年閱讀筆耕,目力耗損巨大,致有眼疾。不意晚年遽患厲疾,溘然長逝,聞者無不驚慟。若天假以年,先生之學思定能更臻醇善。
成長於1960與1970年代的台灣知識人常既心抱浮士德式情懷,又身具農村社會的樸質品格¬──勇於涉獵世界知識,卻對於個人情感與認同含蓄少語。識先生者,莫不識其對知識之熱情,論述之簡練理性,以及內斂自持。在《集體主義》〈譯序〉(1980)中,先生言道:「思想家、學者最主要的職務在於照明一般人所忽視、所盲眛的事物,就如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哲學家一樣,掙脫洞穴中的鎖鏈,而正視那耀眼的觀念之蒼空,而後重返洞穴去幫助置身黑暗中之人去斬斷雙腳的鎖鏈,重見天日。鄂蘭一生盡力於斯,儘管她所提出來的觀點引起許多學者的檢討與批評,但正表現出她自己心中思想家的德性『睿智、深刻且勇敢』。」先生著錄此語,距今整整四十年;先生與世界都已經歷後現代政治思想洗禮,各式價值隨時可遭無預警的懸置,或受無窮盡的詰問。若起先生而質之以四十年前之言,先生當靦腆回望叩問者,口或不語,心中卻依舊篤定不移。
【附註:本文原刊於2020年9月24–25日舉辦的「民主與現代性的政治反思——蔡英文教授紀念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