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與今天的人社中心,不免要從1970年代後期的舊事談起。當時我還在碩士班讀研的階段,經常要來近史所或史語所圖書館查找資料或閱讀「匪書」。人社中心前前身「三民主義研究所」籌備處的大樓(今日前棟)那時剛蓋好,我常趁圖書館午休閉館時過來訪友聊天。那個年代,史語所與近史所都是一派灰色系的老建物,三民所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一間間研究室窗明几淨。寬大氣派的書桌加上摩登的座椅與沙發,特別是一室一冷氣,真是令我羨煞在這工作的友人。
1980年代初,經過幾番周折我也成為近史所的一員,跟三民所成了緊鄰,也結交了更多所內的同仁。串門子日久,認識了常一臉紅暈喜與年輕人湊在一起聊天的陳昭南先生(曾任三民主義研究所籌備處主任、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
作為芝加哥大學貨幣經濟學博士,陳先生的學養不在話下。特點是一副坦率個性的性情中人,對年輕我輩愛才惜才的作為是頗不多見的。而今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設立旨趣,實自三民所時代就已基本奉行。當時一棟樓裡同時就有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歷史、思想等各領域年輕一輩菁英共聚一堂。陳先生常戲言,他就是一隻看門狗,無論是三民所或社科所這塊賦有意識形態意味的招牌下,他都要把好關,進得此門來就是做純學術研究;並且在促進跨領域研究這方面,切身一個例子:他知道我學歷史對經濟議題有偏好,同輩的施俊吉學經濟對歷史則頗有興趣。陳先生不止一次很認真的找我們一起聊,想搓和我倆一起做些經濟史方面的研究。但隨著我出國進修,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1989年返院時,兩大要務在心。一當然是儘快完成博士論文的寫作,其次,就是想在院內推動地理資訊科學(GIS)的發展與應用。後者乃促成我日後成為現今人社中心的一員。
地理資訊科學的內涵以及應用在跨領域整合研究的想法,是我在美進修期間認識與領悟的。當然初期也只是似懂非懂而已。回到院內邊寫論文邊試著推。1989年時個人電腦不過剛起步,牽涉更複雜運算與軟硬體的GIS,絕不是一個人文所能應付下來的。幸好當時院計算中心(現今資服處)林誠謙主任大力協助,先在計中逐漸成立了一個GIS組。日後面臨種種發展瓶頸,李遠哲院長乃親自裁示,待時正籌備中的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成立後,GIS就到那裡成立一個研究計畫,換言之,始自個體戶的工作,就被正式納到體制裡了。
當蔡元培中心又與社科所合併改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後,GIS研究計畫順理成章也併了過來,且不久就升格為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前後歷經二十餘年,我竟從出入同一棟大樓的一個清客,變成了執事者之一,而且主要以地理資訊科學為核心,積極推動跨領域整合研究為職志。遙想此豈非正承繼了當年陳昭南先生引領一群年輕同仁們的志業?
社科所整併到人社中心後,原有同仁選擇去留各異。留下的,在機構認同與工作環境上多經歷了相當一番調適的過程。我作為一個外來者,免除了所有可能的磨合與焦慮,堪稱是一個純粹的獲益者。尤其幸運的,是從過渡期的劉翠溶院士歷經章英華、陳恭平與蕭高彥三位主任任內,人社中心在多學科齊頭並立的組織架構下,GIS中心的發展策略與具體落實,一直得到充分的遵重與授權。幾位主事者從來都是秉輔導協助而非監督的心態與角色,有力促進了GIS中心的成長與茁壯。此實個人來中心後的一大幸事!
值此人社中心成立二十年之際,回首種種前塵往事,謹願曾洋溢在同一個屋簷下,多元而生機勃勃的學術與生活氛圍能夠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