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我離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之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的時候,同仁們曾戱謔的說,我有七年之癢症。曲指一算,從2001年擔任調查研究工作室主任,至2007年底從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卸下執行長職位,不知不覺地還真有七年之久。在此七年間,歷經了調查研究工作室組織轉隸成人社中心之調研專題中心,及中心所在位置之改建及搬遷,同時亦感受到調研專題中心在同事們努力下之持續成長。我非常感謝當年同仁們為專題中心發展之全力投入,我們共同寫下了調研專題中心發展史之重要一頁!
調查工作室初期位於院內小山丘上,我們常自詡為全國最高調查機構,除提供對全國學術界之調查服務外,亦致力於建立包含學術界與政府部門之調查資料庫。記得當時在山上時,我們將原先員工住宿及餐廳,改建為具調研功能的辦公場所。腦海中依稀記得當時拆除檜木門窗時之清香,及調訪室內特意保留原餐廳大爐灶之初衷。數年後,調查工作室轉隸為人社中心下,並搬至人社中心前棟樓上,再次整建為具功能完善的現代化調研專題中心。
除了先進的調訪軟硬體設施外,我覺得調研專題中心的最珍貴的資產是這批有經驗且熱情的同仁們。不同於院內其他單位,調研專題中心之研究人員除了學術研究發表外,還需擔任重大調查案執行之指導及調查資料庫之創建等服務性工作,因此升等續聘不僅要看研究,更要兼顧服務表現,壓力之大自是不言而喻。
調查組與資料組的同仁,則在背負著全國最優質學術性調研機構形象下,致力於執行許多長期重大學術調查案之親訪與電訪工作、建立調訪實務標準作業流程、彙集學術及政府調查資料並提供給學術研究使用。這些多元繁複的業務工作培育了兩組同仁,成為經驗豐富的優質調研實務專家。多年後,我仍然對大型親訪調查案執行前的調訪員培訓會之忙錄情景,及晚間電訪員彼起彼落的訪問執行聲音,留有深刻的印象。我深深覺得調研專題中心的這些熱情投入且經驗豐富的研究與調查工作同仁,是調研專題中心的最棒的資產,及品質之保證。
七年之相處,許多位資深工作伙伴已成人生好友,有些同仁亦成為我目前服務東吳大學的教師,見面時更是格外親切!我非常珍惜這個七年的彩色人生歷程,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