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學術傳承從而走出一條創新的研究道路,長久以來便是蘊藏在心深底處的一個願望。這一歷久不變的願望,在「人社中心」一個整合型研究團隊中,欣然實現了。
晚近以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中,常有「量研究」(或「實證研究」)與「質研究」(或「規範研究」)之間的區別。前者旨在運用數學統計,去推展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精進;後者旨在掌握人文社會現象的「本質」,去詮釋社會行動的「意義」。這樣的區別,雖然促成各自研究的縱向深度,造就了術業專攻的學術績效,但也易於導致劃地自限,造成隔行如隔山的窘境,甚至偶而也會相互攻訐。殊不知,這樣的區別,已經遠離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傳承」!號稱「質研究」鼻祖的柏拉圖(Plato),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樹立「質量」不分的學術傳承。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創辦「柏拉圖學園」,學園門口豎立一塊木牌:「不懂數學者,不得入內」!
顯而易見的,延續學術傳承的關鍵,端在於「整合」當前對峙的「質量」研究。然而,「整合」乃是一個一詞多義的語詞,通常具有各種不盡相同的涵義。在殫精竭慮之下,我們形成一個共識:「整合」應指「質量」兩種研究者,環繞特定相同議題,各就所長各抒己見,期能彼此瞭解對方的理論與方法,進而辨明其中潛具的一致性,從而展現「質量」合一的研究。
我們選定的「特定相同議題」,乃是「公民權」(citizenship)。就「質」研究而言,「公民權」一方面密切關連著自由主義的個人權利概念,一方面緊密關連到社群主義的社群概念,從而成為一個超越雙方爭論之上的核心概念,並足以構成一個非凡的溝通平台。就「量」研究而言,在2000–2001年間,英國學者首先針對「公民權」,進行了全國性的調查研究;於2004年,「國際社會調查合作團隊」,也針對「公民權」進行了33個國家的調查研究。顯而易見的,「公民權」儼然成為「質量」研究雙方的核心概念,因而理應「整合」,期能收到截長補短之效。然而,無庸諱言,「質量」雙方各行其是而不相聞問。有鑑於此,我們不揣譾陋,於2006年,「人社中心」轄下的「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聯繫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成立一個整合研究團隊。在一系列的熱烈討論中,一方面憑藉「量」研究領域內的既有研究成果,我們同時解析「公民權」的各種測量項目,一方面依賴「質」研究領域內的固有研究成果,我們一起闡釋「公民權」的概念製作,終而得出一個大家認可的結論:與其迷失在「公民權」龐雜混亂的涵蓋範圍中,不如集中在我們建構出來的「公民意識」(consciousness of citizen)新量表。這個蘊含「質量」研究固有成果的新量表,不但具有「校度」,而且具有一定的「信度」。
奠基在「公民意識」這個新量表上,我們同時運用既有的其他各種量表,進行數次的大規模調查研究,先後獲得嚴格審查通過的論文,共計12篇,從而出版《公民與政治行動:實證與規範之間的對話,2009》與《社會正義與公民意識:實證與規範之間的對話,2018》兩本專書。
歷時久遠的願望,在「人社中心」欣然落實;回味往事,餘香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