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人社中心的相遇,始於陳昭南院士。陳院士是我就讀台大經研所(1973–1975)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1975年,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簡稱「三民所」)籌備處首任主任韓忠謨先生出任銓敘部長,所遺職務由中研院錢思亮院長聘請本院經濟所陳昭南研究員接任;當時三民所籌備處專任硏究人員僅李常井先生一人。隔年(1976)初,我應陳主任之邀,也加入三民所籌備處擔任助理研究員,硏究人員就增為三人,成為名符其實的「三民所」;而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為除了陳老師,李常井先生也是我就讀基隆高中時的三民主義老師。
在早期,三民所被視為一個充滿政治色彩的研究機構,部分具有黨政背景的人士爭相尋求透過各種方式申請加入。但陳院士堅持應以三民主義的「科學」本質嚴謹從事社會政經相關議題的硏究,據此隔絕外界許多無謂的干擾,也守護住三民所的學術自由和獨立,更為台灣社會科學的蓬勃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三民所於1984年改名為「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簡稱「社科所」)後,於2004年,在院方揭示「單一學科設研究所,綜合學科設研究中心」的原則下,於社科所原址重整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簡稱「人社中心」),成為中研院目前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唯一的研究中心。我這個「原住民」則在流離失「所」的情況下,到東吳大學經濟學系專任教職,並受聘為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
人社中心的成長軌跡著實跟三民所和社科所的發展路徑有密切的關聯。我有幸能在這樣優質的研究環境中工作,的確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經驗和記憶。昔日與陳老師共聚三民所硏究室相互切磋的情景,總是屢屢浮現眼前。他全心全力投入學術研究,將「研究-菸酒-Enjoy」融為一體,成為我的典範。我也曾經於無數個夜晚留在人社中心埋首研究工作,期盼藉由對學術研究的熱愛和探索的精神,持續享受求知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