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夏天,我從三峽台北大學社會系轉到本院人社中心。從 26歲開始在台北大學服務,當時已經過了幾近三十年的時間。同一個地方坐的太久,總是會感覺有點燥,想換個座位,看看不同的風景。正巧人社中心有開缺,章英華先生也建議來試申請看看,不一定要到特定專業的研究所,陳恭平教授時任人社中心主任,也很支持,我因而很順利的加入,隸屬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時間在一瞬間過去,到今年又已經十年,產出值得記下的成果:完成了一本英文專書的最後完稿階段(Global Exposure in East Asia, Routledge,2015 年出版),也參與與日本專修大學的Asian Well-being Survey(2017 年),World Values Survey 第七波(2019 年)。我最有興趣的是比較社會研究,利用各國的大規模調查調查資料,來理解、分析東亞國家、甚至是其他地區的對照國,也有很好的進展。我基本的想法是,社會學的研究,終究是比較研究,不能只關注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案例。即使是所謂的台灣研究,若沒有這種或明或隱的比較想像,很難產出格局夠大的理論解釋。這也許是我在美國 SUNY-Stony Brook 的社會學訓練所留下來的長遠影響。直白的說,就是台灣的社會調查量化資料、或是質化觀察所呈現的,如果也是其他社會曾看過的,或有其他國外學者說過、想過了,這時候就沒有什麼新意。雖然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仍然還是很值得一再提醒。
在人社中心的期間,我的研究獲得學界的肯定,包括獲得一次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這是第三次獲獎),以及特約傑出研究員獎。在國外,也獲得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Quality-of-Life Studies 這個學會的兩個重要獎項—Research Fellow Award 及 Distinguished Quality-of- Life Researcher Award。我自已也很感激,因為這些獎是學術社群給我的極高肯定。
我有機會到 Brown University 的 Population Studies and Training Center訪問半年(2018–2019),在 University of Sydney 的 China Studies Center(2022–2023)訪問一年。這些訪問期間,我自己像是公務員一樣,幾乎天天到班,就是像在人社中心一樣。回想起來,工作永遠做不完的這種感覺,一輩子跟著我,感覺應該要調整一下。
去年(2023)夏天開始擔任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的執行長(在陳恭平、蕭高彥主任任期間也擔任過亞太專題中心的執行長)。大規模的社會調查,我是負責過,不過,管理一個大規模的調查團隊,則是新手,也摸索了一陣子。幸運的是,工作同仁能力很強,各組分工負責,前幾任的執行長也建立了很好的制度化運作。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的確是在這點上得到好處,也因此有更多的機會,將目前的行政程序、調查作業再更優化。
我本來今年應是屆齡退休,申請了延退三年,得到院方的支持。目前想完成的事仍多,三年的時間大概也做不完,預計要加速來進行。未來,會更常到人社中心的圖書館看書、借書(已經好久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