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在2004年成立,而我也是在那一年進入人社中心,加入其中的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回首走過的二十年歲月,內心對人社的組織與同仁充滿感恩。來到中研院之前,我先在東華大學的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學系任教了一年,那是極具挑戰而又收獲滿滿的教學經驗;但考慮到自己在東南亞的研究需要有長時間的田野,以及比大學圖書館更豐富的研究資源,因而轉換了職場跑道。
亞太專題中心的前身為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這是在前院長李遠哲先生的規劃下於1994年所創設,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在前執行長蕭新煌先生的帶領下,很快便與亞洲數個相關領頭學術機構建立積極的互動,同時借鏡他們的經驗,確立區域研究需要到當地進行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以及多點研究與跨學門的比較視野。中心豐富的圖書與期刊提供我堅實的研究資源,而每一年得以前往泰國、緬甸、中國西南進行多地的田調,讓我得以一步一步累積我在邊境研究、移民研究與跨境商貿的耕耘。一路走來尤其感念蕭新煌先生、章英華先生與蕭高彥先生等幾位主管的信任與支持,放手讓我進行不管是在台灣或國際學界都屬創新的研究課題,包括當代泰緬地下馬幫貿易、中緬泰玉石貿易與中緬邊境冷戰生活史。
2013年原有亞太與海洋史、東亞經貿合併,2017年與2018年又相繼有林育生、王冠棋兩位優秀的年輕同仁加入,這個過程更豐富亞太區域研究的實質範圍與視角,同時也助益「跨界與流動」這項共同計畫的推動,得以涵蓋移民研究、宗教研究與食物政權研究三個面向。
相較於幾個亞洲區域研究的領頭組織,亞太的人力是相對有限的,然而在人社中心最令我珍視的是同仁之間相互勉勵、支援的情誼,尤其要特別感謝亞太行政同仁多年來不懈的投入,讓所有的計畫、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在2020年到2022年三年疫情期間,他們尤其辛苦,許多活動的設計都需要一改再改。此外,我也要向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的同仁表達萬分的致謝,尤其是李玉亭女士,多年來利用她個人的時間,繪製我在研究出版上所需要的地圖;滇緬泰邊境的地理資訊相對不足,但玉亭克服了種種限制完成一幅幅專業的地圖繪製。這樣的跨學科、跨專題中心的合作也彰顯了人社中心豐富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