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9年11月1日從台北大學轉到人社中心,沒過多久就可以感受到中研院與一般大學的差別。第一個是經費,中研院在各方面的經費支援力度遠高於一般大學,最明顯的是幾乎沒有找不到的期刊文章,不像一般大學為了節省經費,很多期刊都沒有訂閱,往往都需要透過館際合作才能取得。另外,對於出國參加學術會議、邀請外國學者來訪等也有一定的補助,這在一般大學是無法想像的。第二個是行政支援,我發現中研院的行政人員對研究人員各項行政業務的支援非常積極且仔細,這讓我們可以全心全力地進行研究工作。第三個是研究成果的評量,在中研院每年都要填寫研究績效,並進行嚴格的評比,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比一般大學更大的研究壓力,這點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中研院終究是國內學術機構的領頭羊,更嚴格的標準也是必須的。
在服務方面,我曾有四年的時間擔任《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的執行編輯,感謝當時前後兩位主編蔡英文研究員與黃鴻教授的授權,讓我得以推展一些改革,例如:每年的最後一期集刊會列出編輯委員會報告,詳述過去一年各項流程的處理數據,並感謝審查人的辛勞付出。記得有一次,有位作者的文章被退稿,他還打電話來罵我,並批評兩位審查人不懂又亂寫,最後還到院方告狀。後來院方派人來查,我提供詳細的處理流程與相關文件,表明一切流程均合理且可受公評。院方接受我的答覆,並向該作者表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處理流程無瑕疵,請他改投其他刊物。另外,我也曾在蕭高彥主任時期擔任過四年的副主任,協助主任處理各項業務。感謝蕭主任的信任,也感謝曾經同為副主任之蔡明璋老師與張卿卿老師的配合。在這個位置上會經手全中心的公文,這使得我可以站在更全面性的角度看到整個中心的運作規律,從中也學習到更多的行政技巧。
在2019年7月陳恭平特聘研究員轉任經濟所之後,由我接任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的職務,感謝陳恭平特聘研究員及其之前的施俊吉執行長為本專題中心訂下的良好基礎。在過去近五年的時間,我除了持續前任執行長的網路經濟、實證法學與區域研究等三個發展方向外,也努力開發新的研究方向。我上任後不久即爆發COVID-19全球大流行,這讓我意識到我們的研究也必須貼近現實,於是便邀集專題中心內的其他三位研究人員,陳為政助研究員、陳嘉雯副研究員及蔡明宏副研究員共同研究相關議題,也大量閱讀相關文獻,雖然有關COVID-19的文章大部份出現在公衛及科學相關雜誌,但其關心的面向也是大部份學者都可以理解的。在大量的閱讀文獻後,我們撰寫了一篇〈COVID-19 大流行以來公衛與經濟相關學術文獻之擇要回顧〉的文章,並在2023年獲刊在《經濟論文叢刊》。
近一年來,基於之前探索COVID-19議題的經驗,我們開始將研究方向擴展到更為跨領域的議題。最近我們在研究創新與發展議題時發現「科學的科學」,即以科學的方法研究科學的進展與累積的方法,是一個足以和各個學門對話的議題,我們近期將在「科學的科學」這個領域持續探索,並保持與其他學門的學者交流,進而共同合作研究,真正達成我們跨領域研究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