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98年12月到中研院社科所(人社中心的前身)報到,至今已超過二十五年。在這段不算短的時間裡,出現不少人事上的變動,但人社中心一直保有多學科、跨學門的特色。這在院內的人文社科各單位中,是很突出的。
起初,我是「歷史與思想組」的一員。這個組有好幾位歷史學家,包括梁其姿、劉石吉、張彬村、朱德蘭、湯熙勇、劉序楓等,加上錢永祥、戴華等政治哲學家。記憶中,每個月都安排了討論會,讓大家輪流報告。雖然我本人不是歷史學者,但我對歷史同仁們的研究很感興趣,獲益良多。
直到人社中心因空間不足而把「中庭」改建為第二會議室以前,「中庭」是一個寬闊的活動空間,有羽球場、桌球桌、撞球台等設施。我從小就愛撞球,所以經常到中庭撞個幾桿,只是總打不過石進文,也打不過林天河和胡春田。撞球台消失了以後,我就沒什麼機會敲桿了,只能「追憶逝水年華」。
我的辦公室在後棟三樓。後棟的三樓和四樓,曾經是「夜間部」的中心。徐火炎在四樓,幾乎每晚都在。三樓的夜間部有更多人,一度有楊春雷、胡春田、陳恭平、林天河和我。如今,夜間部幾已不存,只剩下劉序楓和我。
社科所改制為人社中心後,我加入了政治組,後又改組為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隨著資深同仁相繼退休,這個專題中心的規模比以前小了許多,現有 6 位同仁。在歷任執行長蔡英文、蕭高彥、張福建和我的任內,我們先後聘用了陳嘉銘、曾國祥、陳禹仲和陳祖為,都是強棒。
自 2017 年我擔任執行長以來,專題中心辦了較多的系列演講和座談會。其中既有非常專業性的題目,也有更貼近政治與社會現實的公共議題。自陳祖為加入專題中心後,我們開始推動「變動中的香港」系列座談,這個系列在台灣可謂獨一無二,頗受外界好評。為了推進「比較政治思想史」與「應用政治理論」的研究,我們同仁分進合擊,舉辦了大大小小各種學術活動,並積極邀請國外頂尖學者前來演講、參加會議。我們也相當重視碩博士生和博後的培育。
我個人非常喜歡人社中心的環境和氛圍,尤其是「自由」。一些資深同仁在比較人社中心與院內其他單位時,會說「我們是巴黎,他們是莫斯科」。莫斯科說的是誰,在此不便透露。但巴黎所指,就是自由開放的學風。
人社中心二十歲了,祝願人社中心不斷精進,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