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年研究計畫簡介

101年度之研究計畫(2012.1-2012.12)

本年度列為本專題中心之研究計畫,係經審查評定後獲得經費支助的各分支計畫。這些分支計畫分屬上述各研究方向,依個別及整合型進行。本專題中心並提供博士後學者及博(碩)士培育計畫各項獎助計畫。

( 一 ) 個別型分支計畫 (2012.1~2012.12)

  1. 蕭新煌(社會所):東南亞孔子學院的變貌與在地回應的類型化分析:文化輸出下的調和政治(I)。
  2. 蔣斌(民族所):大湄公河區域經濟合作計畫(GMS)脈絡下的東南亞華人移民新趨勢與在地族群關係研究第一期:寮國(I)。
  3. 黃自進(近史所):戰後日美關係的新起點:以1972年琉球歸還為中心。

( 二 ) 整合型分支計畫 (2012.1~2012.12)

  1. 日久他鄉是故鄉—從移民的策略與產出看越南華人人文景觀與社會發展(I)
  2. 主持人:許文堂副研究員(近史所)
  3. 參與學者:黃蘭翔副教授(台灣大學藝術史所)、嚴智宏副教授(暨南大學東南亞所)
  4. 許文堂: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北越華人社會之變貌。
  5. 黃蘭翔:「越南華人會館」建築樣式之文化意義的研究。
  6. 嚴智宏:日久他鄉是故鄉:從近現代越南華人的宗教雕像看其信仰轉化。

( 三 ) 博士後學者計畫 (2012.1~2012.12)

  1. 林廷輝:太平洋島嶼環境保護運作機制之探究:從區域、次區域及島國計畫層次分析
  2. 趙恩潔:火之女,袍之女:當代爪哇社會伊斯蘭復興與靈恩派基督教運動

( 四 ) 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 (2012.1~2012.12)

  1. 潘婉明(新加坡大學中文系):革命.性別.女戰士-馬(來亞)共(產黨)作為性別史研究。
  2. 張書銘(政治大學國發所):國家、匯款、移工:越南移工的跨國遷移與發展。

( 五 )博士生培育計畫(2012.1~2012.12)

  1. 謝明勳(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爭辯中的南海問題與挑戰:東協、中國與美國競合關係分析。

( 六 ) 碩士論文獎助計畫(2012.10~2013.9)

  1. 李威瀚(暨南大學東南亞所):受壓迫者抑或主體性建構?-「千依百順妻子俱樂部」女性菁英的「反現代」性別秩序之實踐。
  2. Siriyakorn Kaewsaengsai(政治大學亞太研究學程):Strategic (Dis)continuity of Myanmar’s Foreign Policy (1988-2012): US Shadow over China-Myanmar Ties.
  3. 蕭詩平(清華大學人類所):「新」、「新」相惜?:從寬柔中學看新馬邊界的新山華人社會。
  4. 周哲生(東吳大學政治所):菲律賓南海政策之研究1995-2011。
  5. 康碧真(暨南大學中文所):「青天白日」照古城:戰前中國國民黨在馬六甲的活動及其影響。
  6. 吳宜陵(中山大學亞太所):新加坡成為區域金融中心之政治經濟分析。

 

100年度之研究計畫(2011.1-2011.12)

本年度列為本專題中心之研究計畫,係經審查評定後獲得經費支助的各分支計畫。這些分支計畫分屬上述各研究方向,依個別及整合型進行。本專題中心並提供博士後學者及博(碩)士培育計畫各項獎助計畫。

( 一 ) 個別型分支計畫 (2011.1~2011.12)

  1. 蕭新煌(社會所):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孔子學院與柔性權力外交的戰略意義、區域擴散與在地實踐
  2. 傅祖壇(經濟所):東北亞(台灣、日本、韓國)高教院校之生產力與效率比較研究
  3. 黃偉峰(歐美所):清議論壇下的合作行動:「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之行動計畫初探
  4. 黃自進(近史所):經濟高度成長後期的日本外交(I):佐藤榮作「親美反中」的戰略思想(1964-1972)
  5. 鄭陸霖(社會所):繪本、兒童、現代性:關於日本戰後繪本文化的社會學考察

( 二 ) 整合型分支計畫 (2010.1~2011.12)

  1. 會安的傳統與現代----鄉鎮的歷史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遷(第二年)。
  2. 主持人:許文堂(近史所;參與成員包括黃蘭翔、嚴智宏)
  3. 許文堂:會安的歷史變遷。
  4. 黃蘭翔(台灣大學藝術史所):越南會安古街店屋的保存修景與市鎮發展。
  5. 嚴智宏(暨南大學東南亞所):大時代的縮影?越南中部近現代的宗教雕像。

( 三 ) 博士後學者計畫 (2011.1~2012.12)

  1. 林廷輝:太平洋島嶼環境保護運作機制之探究:從區域、次區域及島國計畫層次分析
  2. 孫采薇:東南亞國家政府與多數族群和少數族群間的互動與衝突: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四國經驗之比較

( 四 ) 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 (2011.1~2012.12)

  1. Thien-Huong Ninh (Dep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 Transnational Religious Network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Vietnamese Catholics and Caodaists in the U.S., Cambodia and Vietnam.
  3. 陳愛梅(馬來亞大學歷史所):傳承、適應及在地化─馬來亞霹靂州華人社會的轉變(1874-1941)。

( 五 )博士生培育計畫(2011.1~2012.12)

  1. 張書銘(政治大學國家發展所):家庭與遷移:越南女性移民在台的家務勞動分析
  2. 陳玉苹(台灣大學人類所):Face Outsiders: The Foreign Influences and Local Values in Palau.

( 六 ) 碩士論文獎助計畫(2010.10~2011.9)

  1. 楊潔(台大社會所):馬來西亞生育政策下華裔生育圖像的族群與性別政治分析
  2. 賴見禎(暨大東南亞所):殖民現代性與殖民地的文化慣習:法國殖民時期越南的「產婆現代化」
  3. 許瑤蓉(南藝大民音所):台灣的泰國移民音樂活動:泰國鄉村歌與生活歌在台灣社會象徵的轉換
  4. 林芳慧(中正戰國所):轉變中的韓國外交:文化結構對國家行為之形塑
  5. 馮浩峻(暨大東南亞所):2008年西馬大選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以雪蘭莪州為個案
  6. 蔡孟軒((淡江亞洲所):探討新加坡觀光的社會建構:以牛車水為例
  7. 孫碧穗(暨大東南亞所):「純薪資」意識:越南台商幹部之職業選擇
  8. 彭霓霓(暨大東南亞所):生命河流中的「移動」及其意義:1990年代遷移來台的緬甸移民個案研究
  9. 吳詩興(政大中文系):福德正神的傳說與信仰研究
  10. 鄭翔(淡江亞洲所):泰國媒體與改革

 


九十九年度之研究計畫(2010.1-2010.12)

本年度列為本專題中心之研究計畫,係經審查評定後獲得經費支助的各分支計畫。這些分支計畫分屬上述各研究方向,依個別及整合型進行。本專題中心並提供博士後學者及博(碩)士培育計畫各項獎助計畫。

( 一 ) 個別型分支計畫

  1. 黃自進(近史所):經濟高度成長時期的日本外交(II):池田勇人的兩岸政策(1960-1964)。
  2. 廖福特(法律所):日本實踐「公民與政治權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公約」之研究。
  3. 傅祖壇(經濟所):台灣與日本高教院校成本結構與經營效率之比較研究。
  4. 呂心純助(民族所):根源、路徑、回歸-當代緬甸華僑在音樂實踐中形構的離散認同(一個緬甸、台灣、澳門的比較研究)(第二年)。

( 二 ) 整合型分支計畫 (2010.1~2010.12)

  1. 會安的傳統與現代----鄉鎮的歷史與文化變遷(第二年)。
  2. 主持人:許文堂(近史所;參與成員包括黃蘭翔、嚴智宏)
  3. 許文堂:會安的歷史變遷。
  4. 黃蘭翔(台灣大學藝術史所):越南會安古街店屋的保存修景與市鎮發展。
  5. 嚴智宏(暨南大學東南亞所):大時代的縮影?越南中部近現代的宗教雕像。

( 三 ) 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 (2011.7~2011.6)

  1. Edyta Roszko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 Retrieving the Sacred: The Case of Littoral Society in Central Vietnam

( 四 )博士生培育計畫

  1. 張書銘(政治大學國家發展所):除了「錢」之外:越南移民女性的期望與利他
  2. 黃宗鼎(暨南大學東南亞所):論中華民國與越南共和國之雙邊關係(1955-1975)

( 五 ) 碩士論文獎助計畫

  1. 張景青(暨大東南亞所):邊境衝突與泰國政治的發展:以「帕威寒神廟」(Preach Vihear Temple)爭端的根源與演變為案例分析
  2. 辛心(淡江亞洲所):緬甸撣邦跨國性威脅與人類安全之研究:以批判安全理論的觀點
  3. 許湘彩(台大人類學所):家屋、聚落與文化價值觀的轉化與再造:一個馬來西亞華人高腳漁村的案例
  4. 羅友鈞(淡江亞洲所):泰國2006年軍事政變的成因與影響之分析
  5. 林廷俊(淡江亞洲所):比較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宗教法庭
  6. 阮氏如玉(暨大東南亞所):Parenting of Sino-Vietnamese Families in Taiwan: Child-rearing beliefs and cultural language socialization of Vietnamese mothers in Puli, Taiwan
  7. 劉科位(暨大東南亞所):新加坡大學生的政治效能感研究
  8. 陳日光(暨大東南亞所):Culture Broker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Lach Village in Vietnam
  9. 陳哲維(暨大歷史所):殖民與移民:史密斯、金文泰總督與新加坡華人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