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logo-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logo_m-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跳至中央區塊/Main Content :::
  • 期刊簡介
    • 期刊簡介
    • 訂閱辦法
    • 與我們聯絡
  • 編輯委員會
  • 卷期目次
    • 即將刊登論文
  • 資料庫收錄
  • 投稿須知
    • 撰稿用例
  • 線上投稿
  • 人社中心
EN
人社中心
search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 Home
  • 卷期目次
  •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第 20卷第 03 期
  • Facebook
  • line
  • email
  • Twitter
  • Print
2008年9月 20卷3期
研究人或空間——臺灣都市社會研究的成立與變化
發刊日期/Published Date
2008年9月
中英文篇名/Title
研究人或空間——臺灣都市社會研究的成立與變化
Concerns about Human Actors or Spaces: Paradigm Shifts in the Studies of Urban Society in Taiwan
論文屬性/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作者/Author
蘇碩斌
Shuo-bin Su
頁碼/Pagination
397-439
摘要/Abstract

本文分析歷年出版的專書及期刊論文,指出臺灣都市社會研究的主題,約略於1987年前後出現認識論性的轉折,並再細分爲四個時期來討論。前述所指之認識論性的轉折,意指由原本偏重硏究都市中「人的活動結果」,轉向偏重硏究都市的「空間意義」。四個時期的區分則意指:(1)1960年代龍冠海等人以「社區調査」的實用特質來保證學科的正當化;(2)而後至1970年引進芝加哥學派的人類生態學理論,開啓人口學取向的區位學研究;(3)再至1987年左右臺灣政治氣氛轉變,促生新都市社會學的風潮,而出現第三期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爲主題的都市不平衡硏究:(4)及至1990年代中期以後則再出現第四期以文化研究與符號消費爲主題的都市硏究。本文指出,前兩個時期的都市社會研究,預設空間爲人類活動的自然背景,致使都市社會偏向人的研究,並以人口區位爲展現方法;1987年後的後兩期,則轉向重視「空間」自身的人爲性及支配性,不再討論。這種趨勢,造成原本獨佔都市社會研究的社會學,在全球化流動氛圍下遭受其他空間相關學科的跨界挑戰,其邊界也逐漸模糊而難以圈定。

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paradigm shifts in the studies of urban society in Taiwan from the 1960s to 2000s. By using thematic content analysis of academic publications,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such a shift took place in 1987, when the focus turned from the studies of "concerns about human actors" to those dealing with "con­cerns about spaces". In post-war Taiwan, urban society was the exclusive studying domain of sociology, and tended to be strongly "practical" in orienation. Dr.Lung Kuan-Hai introduced the survey method and the human ecology theory of the Chicago School to found the first paradigm of urban sociol­ogy in Taiwa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 of this paradigm from the 1960s and 1970s was to treat space as the "natu­ral" background of human activities, thereby placing emphasis on the latter. Around 1987, the political climate in Taiwan changed, bringing Marxist theories into urban sociology to foster a new trend. The presup­position of space a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as replaced by a recog­nition of space as "man-made". From the early 1990s on, followed by the wave of the New Urban Sociol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topics about the inequality of urban affairs and the symbolic reconstruction of spaces returned to the mainstream.

關鍵字/Keyword
都市社會學, 芝加哥學派, 新都市社會學, 空間轉向
Urban Sociology, Chicago School, New Urban Sociology, spatial turn
學科分類/Subject
社會學
Sociology
主題分類/Theme

DOI
檔案下載/Download
摘要 全文PDF
相關文章
  • 弗格森社會哲學述論
  • 將社會帶回?中國大陸中介組織的發展與理論省思:以W市商會與行業協會為例
  • 音樂、文藝機構與身分:中國的《人民音樂》(1950–2019)如何論述台灣流行音樂
  • 寬容的矛盾:當代藝術與社會規範
  • 學生家庭經濟背景與大學入學管道之關係:以東海大學為例

  • 期刊簡介
  • 編輯委員會
  • 卷期目次
  • 資料庫收錄
  • 投稿須知
  • 線上投稿

115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Tel: 02-27898156 Fax: 02-27898157 Email: issppub@sinica.edu.tw

© Copyright 2025. RCHSS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隱私權及安全政策版號:V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