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logo-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logo_m-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跳至中央區塊/Main Content :::
  • 最新消息
  • 期刊簡介
  • 編輯委員
  • 卷期目次
  • 投稿須知
  • 訂閱辦法
  • 連絡我們
  • 人社中心
EN
人社中心
search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 Home
  • 卷期目次
  •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72期 (2020/06)
  • Facebook
  • line
  • email
  • Twitter
  • Print
2020年6月 72期
社會網絡的新公共性─以草根性信仰網絡發展實踐全球公民社會為例
發刊日期/Published Date
2020年6月
中英文篇名/Title
社會網絡的新公共性─以草根性信仰網絡發展實踐全球公民社會為例
Are Social Media a Public Sphere? A Case Study of a Grassroots Gospel Online Network
論文屬性/Type
一般論文 Article
作者/Author
歐陽瑜
Shirley Ou Yang
頁碼/Pagination
57-130
摘要/Abstract

隨著資訊傳播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已成為 21 世紀的主要物質基礎。本研究採用 Castells(2008)全球公民社會的理論視角,探討社會網路連結的新型態公共性如何成為可能?分散式網路邏輯如何挑戰既有制度性權威?本研究採取詮釋性個案研究,參與觀察一個跨國界的草根性華人基督教福音網絡組織,如何透過社會網路科技,以資訊流的權力,突破制度性正當性權威,進入宗教管制的中國,形成全球在地化的宗教言論自由交流論壇。本研究在理論上貢獻,本研究結果延伸了全球公民社會的理論;而實務上的貢獻,透過再思社會網路新公共性的也將能協助我國的公、私部門、公民社會,重新對焦現行資訊傳播科技政策的跨域治理層次,形成更有效的傳播策略,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

Drawing from the lens of Castells’ (2008) global civil socie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e power of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takes precedence over tradition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stering a new type of public sphere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 By adopting an interpretive case study in a cross-border grassroots gospel online network,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he decentralized networking logic of social media can penetrate religious restricted Chin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line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becomes blurred in a networked society. Social media make it possible for civil society to go global, and produce its own cultural codes and meanings. Identities are the real driver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is society.

關鍵字/Keyword
社會網絡, 公共性, 全球公民社會, 資訊流與權力, 分眾傳播
network society, public sphere, global civil society, information flows and power, narrowcasting
學科分類/Subject

主題分類/Theme

DOI
檔案下載/Download
全文下載
熱門文章
  • 秦漢政治思想史中的知識與權威: 研究現況與展望

    傅揚

  • 不確定性與歐洲右翼民粹主義

    阮曉眉

  • 科技中介的日常生活實作:一個分析框架的提出——以血糖監測與胰島素注射技術為例

    劉育成

  • 人造社會性:從俗民學方法觀點初探人工智能如何做為一種社會現象

    劉育成

  • 安寧照顧的運作語意:自主善終

    阮曉眉


相關文章
  • 分工、奢侈與公共精神:佛格森論商業社會的危機
  • 安寧照顧的運作語意:自主善終
  • 以人民主權超克政治之惡: 探析邊沁的民主憲政思想
  • Ernst Forsthoff、生存照顧及國家與社會的二元性:論Forsthoff社會國思想的性質問題
  • 人造社會性:從俗民學方法觀點初探人工智能如何做為一種社會現象

  • 最新消息
  • 期刊簡介
  • 編輯委員
  • 卷期目次
  • 投稿須知
  • 訂閱辦法
  • 連絡我們

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Tel: (02)2782-1693 Fax: (02)2785-4160

© Copyright 2025. RCHSS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隱私權及安全政策版號:V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