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logo-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logo_m-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跳至中央區塊/Main Content :::
  • 最新消息
  • 期刊簡介
  • 編輯委員
  • 卷期目次
  • 投稿須知
  • 訂閱辦法
  • 連絡我們
  • 人社中心
EN
人社中心
search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 Home
  • 卷期目次
  •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77期 (2022/12)
  • Facebook
  • line
  • email
  • Twitter
  • Print
2022年12月 77期
道德等值:殺人和任其死亡
發刊日期/Published Date
2022年12月
中英文篇名/Title
道德等值:殺人和任其死亡
Killing and Letting Die: The Equivalence Thesis
論文屬性/Type
一般論文 Article
作者/Author
李蕙容
Huei-Rong Li
頁碼/Pagination
59-106
摘要/Abstract

有些人認為積極的安樂死應該被永遠禁止,消極的安樂死則偶爾 可以被允許,因為前者是一個殺人的動作,後者只是放任一個人死 亡。然而,有些人主張一個行動是一個殺人的行動、或是一個任其死 亡的行動,這個差異不會影響我們的道德判斷,因此殺人與任其死亡 之區分不能用來作為支持消極安樂死、反對積極安樂死的理由。要辯 護殺人與任其死亡在道德上是等值的,其中一個方法是使用對照的策 略,發展對照的例子,從而導出等值主張。透過對照的策略所獲得的 等值主張,幾乎不建立在任何理論上,而是訴諸我們的直覺。本文藉 由戴維森的行動的因果理論,為等值主張提供理論上的根據,並以此 回應反對意見,辯護等值主張。

That killing is morally worse than letting die has been used as a reason for the view that passive euthanasia is sometimes morally permissible while active euthanasia should always be forbidden. Some argue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killing and letting die has no moral significance, and so it is not a reason for passive euthanasia and against active euthanasia. There are various ways to defend the moral equivalence of killing and letting die. One of them is to develop contrast cases and derive an equivalence thesis. The formation of such a judgment is not based on any moral theory but rather appeals to our intuition. This paper seeks to defend the equivalence thesis. It uses Donald Davidson’s causal theory of action to find a ground to support the thesis, and responds to objections from a Davidsonian perspective. 

關鍵字/Keyword
殺人與任其死亡, 對照的策略, 等值主張, 道德對稱原則, 行動的因果理論
Killing and letting die, the contrast strategy, the equivalence thesis, the moral symmetry principle , the causal theory of action
學科分類/Subject

主題分類/Theme

DOI
檔案下載/Download
全文下載
熱門文章
  • 秦漢政治思想史中的知識與權威: 研究現況與展望

    傅揚

  • 不確定性與歐洲右翼民粹主義

    阮曉眉

  • 科技中介的日常生活實作:一個分析框架的提出——以血糖監測與胰島素注射技術為例

    劉育成

  • 人造社會性:從俗民學方法觀點初探人工智能如何做為一種社會現象

    劉育成

  • 安寧照顧的運作語意:自主善終

    阮曉眉


相關文章
  • Ernst Forsthoff、生存照顧及國家與社會的二元性:論Forsthoff社會國思想的性質問題
  • 拆解被保護理由模型: 對拉茲法律理由論的批判性反思
  • 消失的多元想像:論社會學中理論與經驗的關係
  • 從多重對應分析論場域理論流變
  • 人造社會性:從俗民學方法觀點初探人工智能如何做為一種社會現象

  • 最新消息
  • 期刊簡介
  • 編輯委員
  • 卷期目次
  • 投稿須知
  • 訂閱辦法
  • 連絡我們

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Tel: (02)2782-1693 Fax: (02)2785-4160

© Copyright 2025. RCHSS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隱私權及安全政策版號:V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