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8 月 17 日(週四)下午2 – 4點
地點
中研院人社中心前棟3樓焦點團體室
主講人
余清祥教授(政治大學統計學系)
演講題目
健保資料與常住人口
摘要
人口資料是國家施政的基礎,資料蒐集及紀錄的方式中,普查(Census)大概是各國都會採取作法,通常每隔十年進行一次全國普查。普查的資料蒐集又可分為實際(De facto)人口、法理(De jure)人口兩種類型,現住人口是實際人口這類型的典型範例,根據普查當下的時間點統計全國人口總數及其結構,這類方法不需要母體資料,調查時較為便利,因此被大多數國家採用、且是聯合國建議的普查方法。法理人口指的是權利、法律等需求來定義,戶籍人口(戶籍登記)及常住人口(經常活動)都屬之,這類型資料不易蒐集,需要母體資料、抽樣設計等配合,因為能夠反映實際需求,比較受到學術研究、實務操作等歡迎,臺灣的人口資料大多屬於法理人口資料,近幾十年普查設定的目標為常住人口,有別於早期同時蒐集常住人口及戶籍人口(時空環境不同)。
有鑑於常住人口回覆率低、資料品質不佳、調查成本上升等因素,許多國家研究以其他方法取得較為可信的常住人口資料。美國、法國的滾動式普查是其中一例,例如美國社區調查(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ACS)在各地區,每年輪流抽取不同3%的樣本,連續五年可獲得約15%的樣本,藉以代替全母體的普查,但這些方法在臺灣有實行上的限制。本文以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中的百萬人抽樣檔為依據,探討以健保就醫資料取得常住資料的可行性,比較常見的判斷方式、以及本文提出的幾種方法,評估哪種方法較能反映國人就醫的習性及地區特性,並討論未來以健保就醫作為另一種常住人口的資料取得方式。
※ 本演講免費參加,無需事先報名,自由入座。
聯絡人:srcsr@gate.sinica.edu.tw 謝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