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研究論文系列 No.56

Dutch Colonial Town Planning between 1600 and 1800: Planning Principles & Settlement Typologies
作者    Ron Van Oers
  
摘要    本文利用由一位稱為Simon Stevin的荷蘭人在1600年左右所建立的一套建設理想城市的圖式,去解釋分布於亞洲的荷蘭殖民都市之規劃理念與聚居城市的型態。Stevin是荷蘭歷史最有名的一位工程師,也是一位道地的組織者,他花了很多心血於思考如何在社會上定位不同的人群與城市功能。讓人群或功能定位清楚,有助於人群的確定與穩定,這有助於使社會形成一個整體,這種共同的努力對於人群的生存是絕對必要的。他認為聚居城市的基地計畫是城市社會的表徵,所以將社會組織放到他的理想城市圖式中去實踐它。
這種社會組織的核心是由兩個條軸線所代表的一個階級性組織的方位。主要的軸線象徵整個聚居城市的發展方向,而重要的功能、空間、城市元素則依垂直於主要軸線的第二軸線來安排。主要的軸線通常由自然景觀或地形來決定,在Stevin的圖式中是人工運河;在海外的荷蘭聚居城市裡,不是河川就是人工運河。所有的海外荷蘭聚居城市都是被建構在海灣處,或是海岸邊、沿河岸處,因為荷蘭領土本身就可被視為是位於海灣處。顯然地,這樣的地形對於荷蘭人來說是屬於熟悉的建築用地。更進一步說,他們擁有廣泛的土木工程技術及控制水的知識,使得荷蘭人有優於其它殖民國家的長處,他們可以在這樣的地方為生,而其它的國家就必須尋找較高的土地。河流或是運和是他們的港口或是停泊處,聚居的城是或是腹地隱喻著從腹地運上船去的物資與產品之流動方向。聚居的城市是整個流動線上的一重要節點,是物資交換貿易、倉儲、處理、集散的中繼站。
因為聚居城市本身需要放在適當的位置上,所以關鍵點是這些軸線圖式對周圍的景觀與自然地形必須要保留某種程度的彈性,同時在基地平面的城市空間組織裡,去處理公共機能與空間的調配,然後一個固定而最適當的城市配置組織模式就會被建構起來。當這些表現在Stevin圖式中的一組建設理念,套在可倫坡、開普敦、巴達維亞等首都城市的基地配置圖上時,令人驚奇地,其相互間竟然呈顯互相密合的組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