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研究論文系列 No.30

Icons of Identity as Sites of Protest: Burma and Thailand Compared
作者    Craig J. Reynolds
    
摘要    學術界對文化遺產的興趣與對「傳統的建構」之興趣,混淆了民族社群在記憶他們的過去時的某些重要特徵。當政府、機構、以及有權有勢的人對某些過去的事情堅持認為是真實的時候,各種不同的群體或個人卻可能挑戰這種真實性。這些對於真實性的再現(紀念碑、雕像、神龕)能引起強烈的情感;而褻瀆神明、對神聖的遺址有所不敬的作為,則能招致暴動。
本文中我以比較緬甸和泰國有名但非常不同的地方點,來探討過去的真實性。這兩個點的共通性是,它們分別是在描述緬甸、泰國時的關鍵要素之一。在緬甸,Shwedagon Paya是最重要的宗教奉獻、供養禮拜的對象;它歷史悠久,在Bagan時期之前就存在了。它自1852年英-緬戰爭之後到1929年之間,都在英國軍事統治之下。從那時開始,它就經常成為群眾集會、示威抗議的來源。最近則是1988年翁山蘇姬在那裡講演。講演中,她把自己定位成她父親─翁山將軍(緬甸軍隊的創始者,也可說是緬甸民族國家的國父)─的政治繼承人。在泰國,民主紀念碑建於1940年,它是為了紀念君主專政體制結束的第八週年而建的。在1970年代中葉,當1973年10月大型示威運動帶領泰國政治進入新紀元時,它進入了大眾的意識中。
我以對照緬甸Shwedagon 塔和泰國民主紀念碑來作為本文結論。Shwedagon必須被認定是一個緬甸民族國家的守護神、以及緬甸人的真正的象徵,而它也是大眾表達其感情的舞臺。它對緬甸人的意義,是外人不能替他們決定的。就像泰國的民主紀念碑一樣,在緬甸Shwedagon這個地方,「民族」與「國家」是可以劃分界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