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研究論文系列 No.28

Growth and Welfare ? A First Look at the Recent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Experience
作者    Sven E O Hort and Stein Kuhnle
 
摘要    長久以來西方國際性組織、經濟學家和傳播媒體普遍流傳一種看法,即認為東亞及東南亞在經濟上獲致快速的成長,但沒有社會政策上的成長。這種看法產生一種論點:有[經濟]成長而無社會福利,不僅是可能的,而且還有利於進一步的經濟成長。本文質疑這些看法,並提出問題:有成長而無社會福利是可能的嗎?在東亞、東南亞那些有「經濟奇蹟」的國家中,其社會政策發展的情況到底如何?這些問題是本文立論的基礎。本文使以下三個主題明朗化:一、就引介某概念以作為較高程度的「現代化」之意義而言,東亞、東南亞國家在引介社會保險的計畫上,比起歐洲先進國家來說,是晚到什麼程度?二、某些東亞、東南亞國家是以降低或削減福利國家計畫為基礎(或伴隨著[這種情況])來創造經濟奇蹟;這種情況是到了什麼程度?三、近來(1997年夏天)的金融危機導致了社會保護(social protection)的水準降低或改變;這種情況是到了什麼地步?
本文以對香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南韓、泰國及台灣的社會政策發展之初步分析為基礎,並參酌中國、日本的情況。本研究認為,如果拿非農業(非基本)門的勞工之比例作為「現代化」或發展的指標,則東亞、東南亞國家比起歐洲先進國家而言,在引介最早的兩個社會保險法上,是位於現代化的較低層級上。亞洲國家就「發展的時序」而言,並非社會安全的遲到者。本研究還發現,歐洲先進國家和亞洲國家(為不同目的或需求)在介紹社會安全的順序上,有顯著的相似性;雙方都先制訂某種意外或職業傷害保險的法令,而且失業保險通常都是最後才引介的。本文更進一步發現,許多關於社會安全的活動是在強勁的「奇蹟成長時期」(1985-1995)發生的。雖然歧異存在著,也持續著,但許多改革被引介,許多計畫被拓展。至於在1997年危機之後發生了什麼事?這方面的資料較不齊全,但是許多用以擴張社會保護的、持續性社會改革活動的例子能被看到,其中尤以[亞洲]那些最民主的國家,如南韓、泰國和台灣最為明顯。
本研究暫時性的結論是:在東亞、東南亞的「經濟奇蹟」中,跟隨在快速而強勁的經濟成長之後的,是國家對社會安全機構和計畫所做的措施;突如其來的、嚴重的經濟危機,並未使進一步的社會改革活動停止;而且,最民主的政權比起其他政權來說,是較積極於發展社會計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