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研究論文系列 No.27

蘇門答臘島上的 Batak族與 Minangkabau族之民族建築
作者    黃蘭翔
 
摘要    本文只是調查東南亞干闌構建築的一個開始,因為調查時間、語言、人力等現實條件的限制,本文大都借用二手研究資料。嚴格來說,本文只屬於田野調查報告。但是,本文立足於古代中國長江流域以南的建築特徵,也普遍存在於東南亞各地的建築裡的假設上,這種研究不容易在短期之內就要將此次於蘇門答臘上所調查的Batak族與Minangkabau族之民族建築與古代華南建築聯繫起來。但是從本文的撰寫裡,仍然可以提出幾點的思考方向。
例如東南亞普遍存在的同一住家內的家族集體生活形態,這令人想起過去一再強調的漢族血緣家族聚集而居的特性。只不過Minangkabau族人是母系社會,家產繼承與漢族不同。儘管有許許多多的不同,但是其聚族而居的特質卻可作比較研究。另外,無論是Minangkabau族人或是Batak族人都有青年男子聚集的mens house,Batak族的集會所甚至是由穀倉所蛻變而成。這種現象,在臺灣的阿美族、卑南族兩族,以及曹族或是排灣族的一部份也擁有青年集會所。另外平埔族的巴宰族也有不同年齡級制度,有未婚男子集合夜宿的集會所,稱其為taoburu;而這些集會所的建築物都是干闌構建築。還有就是不論是Batak族人,或是臺灣漢族聚落,或是日本的中世紀的聚落,全都是環壕城寨的聚落形式。這表示,為了防衛,即使文化完全無關的群體,也能創造出相同或是類似的防衛環境景觀來。總而言之,今後隨著對東南亞建築文化瞭解的深化,對於這些現象也應該有進一步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