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研究論文系列 No.23

東南亞區域安全體系的研究:理論與實
作者    林正義

摘要    冷戰結束之後,東南亞安全體制產生了重大的變化。東南亞國家引用「綜合性安全」、「共同性安全」及「合作性安全」的概念,強調以擴大「東協模式」的安全對話,來促進區域安全、穩定與繁榮。自一九九四年曼谷年會起,東協國家成為主導「東協區域論壇」的一股力量。東協國家及其對話伙伴、觀察員的外長每年聚集東南亞舉行論壇年會,針對亞太安全議題交換意見、化解歧異並尋求共識。除了第一軌道官方的安全對話論壇之外,東協國家也大幅涉入由亞太國家戰略暨國際研究機構所組成的「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運作過程。
「東協區域論壇」的目標是藉安全對話網絡的維持,來緩和區域緊張。北韓與台灣均非此一論壇的成員,但諷刺的是,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是亞太地區兩個潛在的衝突熱點。「東協區域論壇」對朝鮮半島、台灣海峽既無解決衝突的能力,而它是否能節制中共在南海主權爭端的作為,亦有待觀察。
部分專家認為「東協區域論壇」只有對話功能而無強制力,所以大部分東協國家並沒有拒絕雙邊的安全協議。大多數東協國家加強與美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印尼與澳洲加強防衛合作,顯示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將安全完全依賴在「東協區域論壇」之上。非官方的「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使區域內國家有培養安全對話的習慣,並扮演「東協區域論壇」智庫的角色,而它讓北韓、台灣的代表有參與的管道,彌補了「東協區域論壇」機制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