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研究論文系列 No.19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ailand : Causes, Conduct And Consequences
作者    Laurids S. Lauridsen
 
摘要    泰國的金融危機是一種「私部門失調」。當泰國的整體經濟因為出口趨緩以及經常帳赤字的增加而呈現弱化的警訊之時,熱錢湧入彌補了經常帳的不足,但也導致草率的投資活動。一個不受控制的金融部門的自由化導致資本的錯置。以泰銖盯緊走強的國際美元的外匯體制,在九0年代加劇了泰國競爭力的逐漸喪失。經常帳赤字加大,並達到一種令許多外匯投資人憂慮的地步。
Barnharn以及Chavalit政府本質上並不穩定,無法提出可行的總體經濟政策。當政府介入,通常是「為時已晚」並且「有心無力」,強有力的政策訴求通常伴隨著差勁的政策執行。這種政治危機削弱了投資人的信心,並使金融危機更加惡化。這兩個政府證明他們無法執行那些能提高工業部門生產力並使該部門產業升級的長程策略──例如進行重構以脫離低成本的拼裝製造,邁向高附加價值的生產領域。而在一些重要的議題上,例如基本教育的低普及率、技術性勞工及生產技術的短缺、高利率、優勢的商業銀行、缺乏效率的官僚體制、基本建設的不足、私人企業的技術能力偏低,國家從未一貫地加以重視與處理。「短視主義」(short-termism)同樣瀰漫於私部門,投資人爭著搶奪金融房產部門中的利多,或是投資於製造業中有外國資本的合營企業。
金融自由化與資本流入一個未受金融管制的經濟體,加劇了泰國資本積累模型中的缺陷,一如金融資本的全球化。在九零年代的初期,流動的金融資本可以快速地讓那些開放的經濟體嚐到甜頭,但當經常帳收支平衡過大,或是股票和房產投資變得太危險時,流動資本也可以迅速地讓這些經濟體嚐盡苦頭。
在1997年的第四季,國際貨幣基金的簡約計劃和重組金融部門的政策被提出並執行。這項政策旨在恢復外國投資人的信心,而且如果這項政策奏效的話,泰國將在幾年後恢復1996年以前的經濟成長水準。雖然泰銖貶值有助於創造比較優勢,基於相對上廉價但有效率的勞動力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長程的經濟發展,仍有賴於該國開發動態競爭優勢的能力,一如其社會與政治發展,必須依仗該國解決區域和社會不平等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