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亞研究論文系列 No.8

Politics of Memory and History: Shūsen in Japanese "Apologetic" Historiography
作者    Hui-yu Caroline Ts'ai
   
摘要:
在戰後日本,一談到八月十五日就聯想到「終戰」紀念日。「『昭和二十年』突然變成『一九四五年』,按著『戰後』開始了」。這種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方式其實隱然認定日本是戰爭「受害」者,因此可以說這個紀念方式間接地協助日本規避(或者說,遺忘)了這次戰爭的爭議性。
「公共記憶」上的競爭經常以「過去」為戰場。在全球性地域整合開始進行的今天,這種現象尤其明顯,日本的教科書修訂問題就是一例。該問題凸顯出日本和世界其他各地在公共記憶的領域上,在民族主義和戰爭責任上所激起的爭議。
其次,「道歉是為了做給過去犯錯者的受害人,但卻是為了受害人和道歉者雙方共有的現在」。「道歉」因此代表著某種程度的懲罰,不僅是一種加諸己身的科罰,而且可以帶給加害者痛苦。這樣的道歉是基於一種假想情境,這種情境則建立在一個超乎國境的「生活共同體」,而且認定彼此對於那個情境願意共同去奮鬥。因此,一個官方的口頭道歉必然具有外交和歷史上的意義--這一點日本和其鄰邦都知道得很清楚。
再者,在爭奪歷史「所有權」的過程中,「紀念性的聲音」和「歷史性的聲音」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緊張關係。戰後,隨著國內和國際關係的急速變化,每一個國家都經常感到必須重新評估自己的國家和國界。就終戰這個論述而言,戰後的日本不管在杜會代表性、代溝或理論基礎上,都經歷過相當程度的轉化。但是,日本是否在歷史意識上也反映了這種改變,如何詮釋她在求變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在在有待進一步分析。
最後,一提到戰爭,就算事件原本屬於「國史」性質,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國際性。再者,對於任何國家,終戰都是「國家故事體」的一環,因此在本質上比較不屬於「歷史性的聲音」。事實上,日本在菸戰問題--以及戰爭責任--上所建構的論述,一方面反映了她為「忘卻過去」所做的努力,一方面也凸顯了她在「創造未來」上所遭遇到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