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亞研究論文系列 No.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nants and Their Religious Landlord in The Process of Land Reform: A Case Study of Sa-Ha Village in Poun-Gun, Chungchong Buk-Do, Korea
作者    Kyonghee Min, Jin Chae Yoo
    
摘要:
此研究為韓國1950年代,佃農與其宗教性地主關係之個案研究。在土地改革期間,布由廟(Bubju Temple)將所擁有的高價土地重新分配給佃農們,然而,國家卻命令佃農退還這些新分配所得的土地給先前的地主。研究之目的即在於澄清(a)佃農與其宗教性地主如何因應土地改革過程所帶來的快速社會經濟的改變,(b)佃農及其地主的社會文化關係,(c)阻礙佃農之階級意識發展的力量。這項研究從1998年4月到1999年2月間執行,研究者根據列有三百零六位購買了前地主為布由廟宗教地主之農民的官方文件中,找到其中九位佃農進行深度訪談,其中有兩位訪談了兩次。此外,還訪問了在哈鈞(Hapchun)的兩位佃農,他們在法律上所做的努力,對撒哈村(Sa-Ha Village)的佃農及地主間的角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分析的架構包括了以下四個角色:國家、國家佛教組織、宗教性地主(當地寺廟)以及佃農。分析為何佃農對於重新分配所得的土地被國家剝奪一事,無法集體而有效地回應。一方面,由於宗教性地主擁有國家性的組織,透過此組織的多層性機構,地主掌控經濟、精神,和社會等層面的系統,而與國家間的強力結盟,使其能運用警力;另一方面,佃農不能建立一個具有堅強凝結力的社群,他們強烈的自我認同是建基於保護者─被保護者關係,這種關係妨礙了他們階級意識的發展。最後,環繞於韓戰的意識型態衝突,也窄化了佃農所能採取的行動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