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研究論文系列 No.59

日本軍政、地域組織與爪哇奉公會:戰爭動員之比較研究
作者    蔡慧玉
     
摘要:日本的戰時帝國係由三個明顯異質的政治地理板塊所組成:日本本土、「外地」和「大東亞共榮圈」。印尼是日本軍政在「東南亞」(「南方共榮圈」)的首要腹地。本論文試以爪哇奉公會為個案研究,勾勒「南方共榮圈」下的印尼,進而分析軍政下爪哇的政治和社會結構。 日本在印尼的軍政始於一九四二年三月,這段佔領期間前後共有三年半。日本軍政在每個佔領地域都會創造一個「總體戰」結構,將戰爭動員發揮到極致。但是,動員政策並不只是一種動員手段,也是一種統制政策。研究日本軍政下的印尼,勢必觸及戰爭對於國家體制和社會建構的影響,其意義不僅在於強制性的資源汲取,還包括資源動員過程中由上而下的社會重組,以及由下而上的意識重塑。 全文自行政結構和地域組織著眼,以「爪哇奉公會」為例,探討印尼在日本軍政下的社會基礎和政治結構,以期了解日本殖民帝國的行政運作。不過,日本在海外的政治和軍事勢力擴張不只包括意識形態的傳播,事實上還透過日本軍政將全面總動員的機制帶到佔領地,並予以制度化。這期間,爪哇地域先後出現一系列的「民眾動員」運動,依序是:「三亞」(Pergerakan Tiga A)、「住民總力結集」(Pusat Tenaga Rakyat)和「爪哇奉公會」(Java Hōkōkai)。前兩個運動——至少在表面上——是由印尼民族主義精英份子所領導,但爪哇奉公會則直接由日本軍方主導。 究竟爪哇奉公會在組織和運動上是否直接複製自日本本土,如一般通說所言?還是以臺灣的皇民奉公會為藍圖?後者為比較精緻的說法。這是本文最初的問題意識所在。但是,究竟爪哇人民如何被動員?戰時爪哇地域的基層組織又如何建立在軍政體系上?環繞著這些比較研究的問題意識,筆者試著把研究重點擺在總體戰下的行政運作,特別是軍政和地域組織之間的互動。本文指出爪哇和臺灣在基層組織運作上的高度重疊性,從而支持爪哇奉公會乃以皇民奉公會為藍圖的說法。不過,儘管臺灣和爪哇兩地的奉公會在組織、甚至運作上都高度類似,兩個奉公會之間的異質性才是研究重點。 質言之,日本軍政在爪哇社會所造成的最大變遷,莫過於農村的激烈變動。戰爭期間日本帝國的快速擴張根本動搖了亞洲秩序,戰後亞洲各地陸續在「去殖民化」過程中建立威權體制,但半世紀多以來革命不斷。「去殖民化」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戰爭動員,因此研究戰時日本和東南亞的糾葛也好、扭曲也罷,都不能不正視軍政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