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段穎(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人類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莊英章(中研院人社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召集人、中研院民族所客座講座)
與談人:陳麗華(中研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
連瑞枝(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講題
時間:105年5月3日(週二)11:00 ~ 14:00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 (R2319)
主辦單位:中研院人社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
【摘要】
就其移民歷史與生存環境而言,客家總給人以生活於窮山僻壤,較少與外界聯繫,後因時局所迫而“被動”遷徙與“客居”他鄉的刻板印象,從而影響到對於何為“客家”的理解以及客家與周邊族群和社會關係的判斷。就此,基於梅州南口僑鄉村、松口鎮以及大埔百侯鎮之人類學田野研究,本場演講試圖描繪出當地客家人流動的生活圖景,無論是歷史時期向上流動的科舉與教育制度以及以之相契合的宗族制度化建構,還是以地方墟市經濟為中心,向外拓展、延伸至閩西、潮汕地區的區域網路,乃至南洋謀生時期,在來來往往之間形成的跨國社會領域中飲食、宗教、文化以及人、物、資訊的交流與互動,以及如今客家人再次走出家鄉,於珠三角地區尋求發展,並以此建立新一輪的社會關係與貿易網路,這一切都從縱向和橫向等不同層面展現出居於邊陲地帶的客家人作為能動的行為主體因時、因地、因勢而產生的調適與轉變。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歷史心性與文化慣習,在不斷變動中所形成的開放、靈活、流動的群體精神,已成為客家人在時代變革中保持其文化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並由此推動著地方社會的轉型與變遷。
報名已截止 請注意是否收到錄取通知
聯絡人:吳佩瑾小姐 電話:(02) 2652-3352
E-mail:hakka@gate.sinica.edu.tw